马院开展“加快建设新时代能源电力强国”主题教学活动

发稿时间:2025-03-10浏览次数:66

马院不断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充分发掘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并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门思政课。开学伊始,马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围绕双碳战略、能源转型、生态文明以及绿色发展等核心主题,紧密结合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了“加快建设新时代能源电力强国”情理交融式主题教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聚焦于“《中国能源法》解读”主题。自20251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能源领域首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其颁布实施意义重大,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能源领域的生动实践,更是全面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及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纳入教学体系,既顺应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之举。该教学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重点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九大核心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中的引导性作用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地位,激励学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积极宣传者与坚定践行者,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着重讲解了“全球能源转型下的能源安全”主题。该主题教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引,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之路。该课程教学系统梳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在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方面的理论贡献,重点讲解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统筹能源安全与转型发展。教学强调,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以持续的理论创新驱动实践发展,从能源自主保障到绿色转型,形成了全链条、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展望未来,中国将凭借制度与技术优势,全力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结合“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精心准备了“从‘两山论’解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专题教学,深入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强大实践伟力。教学以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提出“两山论”的珍贵影像为开篇,带领学生们回溯理论创新的历史现场,感受思想诞生的时代脉搏。通过深度剖析“八八战略”中的生态省建设宏伟蓝图,以及全国首块河长公示牌等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实践案例,并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著的精读研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一辩证思想的精髓。教学末尾,以“生态治理中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升华点,通过对比中西环保理念的本质区别,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理论高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创新开展思政育人实践,将能源电力案例巧妙融入教学课堂。在讲解“认识过程的循环往复”这一哲学原理时,以我国光伏技术发展历程为线索:从1973年首座光伏电站建设起步,面对单晶硅电池高温效率骤降难题,催生“载流子迁移率模型”理论,进而推动PERC电池实现量产突破;随后,针对电站并网引发的PID效应挑战,构建“智能调优准衡模型”成功破解难题,完整展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认识规律。课堂采用小组研讨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如学生龙渝结合温度系数监测数据与迁移率模型,生动阐释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转化过程。该课程教学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转化为光伏产业攻坚克难的实践图谱,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认识无限发展”理论的认知理解,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投身能源科技创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目标。

“情理交融式主题教学”是马院“一体两翼五维”“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五个维度之一,侧重于引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进思政小课堂,让学生沉下来,提升实践感悟、探寻事物本质、把切发展规律改变灌输式传统授课方式,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新理念,着力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情境式等教学新模式,加强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理论渴求,促进其学以致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