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能源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稿时间:2022-09-20浏览次数:1228


9月19日,上海电力大学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能源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和腾讯云端成功举办。

 

上海电力大学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促进双方教学科研交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建设能源强国,上海电力大学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19日上午,“中心”签约及揭牌仪式在上海电力大学举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严安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智库发展与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张沛;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和兴,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仙智,上海电力大学科研处处长李琦芬,以及部分师生代表现场出席签约共建仪式。仪式由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符杨主持。

李和兴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前来支持我校建设和发展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祝愿 “中心”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书写上海电力大学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的新篇章。

李和兴指出,上海电力大学是一所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是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级研究机构和知名智库。我校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探索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也将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推进教科结合,协同育人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一件好事。李和兴希望“中心”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提高站位,切实增强做好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合作优势,整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产生协同效应;大力推动研究工作出成果、提水平、上台阶。

李和兴和陈东晓签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协议。李和兴与杨洁勉共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揭牌。

线上线师生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共同见证了上海电力大学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心!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能源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

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心”成立仪式之后,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能源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开幕。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电力大学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我校马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15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仙智主持,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符杨致开幕词。

符杨首先代表上海电力大学全体师生,向莅临本次会议线上线下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多年来一直支持我校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今天我校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必将大大促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为贯彻落实我国能源战略,培养更多高质量能源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符杨指出,此次学术研讨会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能源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希望各位专家围绕议题,深入研究,积极探讨,交流经验,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更好地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和研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安全、发展与治理,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应用型能源电力人才。

本次研讨会主题报告环节特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杨洁勉研究员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考和专业指导:以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和政策为例”报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严安林副院长主持主题报告环节。

杨洁勉以渊博的知识,生动的事例,风趣幽默地讲解,为现场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在主题报告中,杨洁勉以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和政策为例,从三个层面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考和专业指导。他指出,在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解答当前和今后日益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首先在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要点时,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观点、知行合一的观点。其次在分析专业研究中深化认识和自觉应用时,指出专业研究就是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去探索和解释“所以然”,决不能躲在“不可知”“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背后,放弃认识解释和预测国际形势的专业职责,研究者要注重实事求是的哲学观点及其运用,注重辩证法的哲学观点及其运用。三是在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遵循和指南时,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详细阐释我国外交战略的两大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世界谋幸福;外交战略的价值观和道义旗帜是反对霸权,倡导公正共富;外交战略在重大问题上主张行稳致远;大国外交中,注重中美大国博弈战略思维和战略态势。

他总结指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它统帅科学但不能代替专门的科学。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要乘其东风而更加刻苦和有效地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与我们的科研教育工作相结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学术研讨会的主旨报告环节19日下午举行,由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凤梅主持。主旨报告分为两场,共有15位专家、代表聚焦议题作主旨发言。

主旨报告第一场由《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主编曹泳鑫教授主持,8位专家、代表作交流分享。

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威教授作题为“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的能源革命”的报告,在分析能源革命的社会背景、能源革命的基本要义(习近平总书记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能源的多元开发与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产业环保化、低碳化发展的能源革命路径推进及可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于宏源作题为“全球气候和安全治理视阈下的能源转型机制分析”的报告,分析了碳中和与地缘冲突背景下,全球能源转型也面临着多种风险与挑战;并提出国际地缘政治和零碳转型为中国能源转型和积极参与能源治理带来机遇。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伟长学者”二级教授陶倩作题为“能源的伦理性质”的报告,指出能源是生存问题,能源权成为一种基本人权,要处理好能源与脱贫攻坚的关系;能源是发展问题,要坚守能源转型中的正义,做好能源转型中的“双碳”工作;能源是政治或意识形态问题,如何平衡价值观与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毛瑞鹏作题为“能源正义视角下联合国气候变化议程中的南北分歧”的报告,在阐释能源正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议程中的5个方面的能源问题,指出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主导性议题,需在国际上秉持能源正义理念,维护南方国家正当发展权益。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义中国化与能源电力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晓波作题为“关于能源伦理问题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提出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能源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能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带来分配问题以及能源占有不均衡性;能源伦理的主要问题在于能源正义问题,能源伦理的普适性问题以及能源选择的两难问题;能源伦理构建的困境在于代际补偿、能源“拜物教”、能源技术霸权、能源伦理道德假设二元困境。

上海申能崇明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秘书纪伟作题为“探究马克思主义对于推动中国能源电力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的报告,结合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贯穿于中国能源电力发展进程之中。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推动中国能源电力发展进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从而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能源电力发展进程的思想引领作用提供研究参考。

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汪卓俊作题为“‘绿色共富’乡村电气化—习近平能源发展战略思想在基层的落地实践”的报告,以安吉农村电气化发展历程为主线,从全力推进全国首个“绿色共富”乡村电器示范县建设、绿色用能低碳发展示范、共同富裕均衡服务示范、新时代乡村数智电网示范等方面,分析了安吉县“绿色共富”乡村电气化建设的目标思路和特色做法。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云逸作题为“中法两国核能发电早期探索的比较研究”的报告,指出为实现核能发电的自立与自强,基于两国不同的资源、理论和技术储备所产生的差异,在核能发电反应堆的技术路线方面,法国确定为天然铀石墨气冷堆,而中国则选择采用压水堆路线。而当法国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最终放弃天然铀石墨气冷路线,转向压水堆路线时,便为中法之间的核能发电技术合作提供了契机。

主旨报告第二场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主持,7位专家、代表作交流分享。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曲建武作题为“思政课要沟通心灵 启智润心 激扬斗志”的报告,指出思政课是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用心用情,使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切实起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用。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勇教授作题为“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的报告,从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追求,是实现强国梦想的必然,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三个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周琪教授作题为“大思政课视野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之道”的报告,从三个层面提出从大思政课建设出发践行讲好道理这一本质:一是理解好大思政课内涵中的几重关系,主要包括“大”与“小”、“内”与“外”、“分”与“合”之关系。二是从大思政课这一内涵出发,认识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对象。三是处理好高校思政创新的守理与转化,主要包括话语、方法、内容、课堂形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传播中心执行主任、译审李忻作题为“智库协同与世界对话的路径探索:产品导向型国际传播”的报告,在国际传播顶层设计与上海特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上,以党政智库上研院的国际传播实践为案例,介绍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产品研创和影响力投放的国际传播链条影响目标受众,达到设置议程、塑造舆论、学理化阐释中国观点、学术性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聚焦式推送中国方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助理封帅副研究员作题为“国际关系学科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挑战与尝试”的报告,以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为例,得出国际关系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基础理论多来自于美西方学界在冷战时期的积累,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在其中扮演的是批判理论的角色,与主流理论存在竞争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相应的学科教学方法,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栋博士作题为“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与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报告,认为近年来,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节点,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对外交往和传播等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与传播有助于鉴往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建设与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杜梅作题为“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经验启示”的报告,认为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须吸收、借鉴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宝贵经验。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智库发展与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张沛主持研讨会闭幕式。

焦凤梅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就“中心”顺利揭牌、研讨会成功举办表达了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电力大学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师生代表的感谢。焦凤梅提出,下一步“中心”要继续做好共建双方的对接和交流,优化团队建设,锚定主要研究方向,组织科研攻关, 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研讨学术、提升学科、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